中国城市一瞥(708)
淮安(5)
镇淮楼与周总理的故乡情
镇淮楼
镇淮楼,位于古淮安县城中心(现淮安市楚州区),始建于南宋。今天的镇淮楼和漕运总督遗址公园(漕运总督设于古城淮安,是管理全国漕运的唯一机构)一起构成楚州城中心景点。透过镇淮楼沧桑的历史,可见这座与扬州、苏州、杭州并称“运河四大都市”的古城当年的富庶与繁华。
明朝修筑淮安城的时候把它改建为谯楼,即用来打更、报时、报警的钟鼓楼,当地人称为鼓楼。
清同治年间改称“镇淮楼”,因淮水经常泛滥,“镇淮”之名,取其镇压水患之意。淮安,也是希望淮河安宁的意思。
现存木构楼是清光绪七年(1881年)重建的。
楼前的白石桥十分精美
周恩来与镇淮楼
1958年7月,淮安县副县长王汝祥受县委委托专程去北京见周恩来。其间,当周恩来深情回忆童年在故乡的趣事时,王汝祥趁机发出邀请:“总理,您老离开家乡这么多年,现在家乡变化不小,请总理回去看看呗!”对故乡人的邀请,周恩来点了点头。他感慨地说:“是啊,我何尝不想回去看看!1946年,有一回,我在南京梅园新村,梦见自己在文渠划船,醒来后便想,将来全国解放了,我一定要回去看看。可这些年有多少事情等着我们去做。有时候工作忙,遇到特殊的事情,难遣的烦恼,紧张得连饭都顾不上吃,觉都不能睡,真想立即回去约几位童年时的朋友,爬爬鼓楼(镇淮楼)、放放风筝……”言至此,周恩来的眼睛湿润了。
言谈间,王汝祥见周恩来面庞憔悴,恳切地说:“总理,工作再忙,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啊!”周恩来微笑了一下,给王汝祥讲了个故事:“有这么一个摆渡的,他在湍急的河流中,把船划到河中心。这时,他感到很疲劳,而对岸又是旅客很向往的地方,你说这个摆渡的该怎么办?”王汝祥这就算是正式邀请周总理了,回去后,淮安就修复了镇淮楼。
是啊,作为操持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“总管家”,周恩来实在是太忙了,而他的责任心也太强了。1959年1月,当他获悉他乘坐的飞机从广州回北京途经淮安时,请求机长:“快到淮安上空时,能不能拉下一些高度让我看看老家?”飞临淮安上空,机长见周恩来在飞机上俯瞰故乡是那么急切、专注,便问道:“总理,要不要再盘旋一周,让您再仔细看看?”周恩来摇了摇头说:“不用了,那又要多费汽油了。我们还是赶回北京吧。”在飞机上能看见的就是镇淮楼。当然还有文通塔。
1959年,怀安县修复了镇淮楼。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,我的眼睛湿润了。
周总理,不但自己不会淮安(怕地方迎来送往浪费人力财力),也不让弟弟周恩寿回家修缮故居,也是怕麻烦地方。
镇淮楼与文通塔都是淮安标志性建筑。
在市区内非常突出,远远就能看见,尤其是在飞机上。
周总理在飞机上能看见的故乡的另一个建筑物,就是古运河(泗水)边的文通塔,运河上能看见的淮安的标志。
文通塔
文通塔苑
文通塔,原名尊圣塔,屹立于淮安古城西北隅古运河(泗水)之畔、勺湖之滨的“文通塔苑”内,古朴而又庄严,是富有佛教风格的古典建筑。文通塔始建于唐中宗景龙二年(公元708年),距今已一千二百八十多年的历史。据清代《淮需小记》所载;唐代武则天时,西域碎叶和尚僧伽大士曾来楚州(淮安),景龙二年僧伽大士应召入宫,尊为“圣僧”,称为弟子。唐中宗李显令楚州这僧伽大士(圣僧)建造“龙兴万寿禅寺”,并造“尊圣塔”一座。因旁有晋代的文通寺,故后改名为“文通塔”。
造型颇具特色的文通塔,就在古运河边,
是运河上淮安的标志,阅尽运河上的人间沧桑
文通塔原为木塔,现存砖塔为北宋太平兴国九年(公元984年)改建后的模式。七层八角,砖迭出挑而成的腰檐六道。五层以上是穹窿式八角形藻井;底层较高,下部砖壁略向里收进,塔身呈抛物线状。初建时高十三丈三尺(合44.1米)。顶层有一尊慈祥的观音菩萨端坐于莲花峰上;底部有四尊释伽牟尼塑像头顶华盖,相背而坐,面朝四方,惟妙惟肖,神采奕奕,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艺术天才和创造才能。
文通塔西行100米,上了运河大堤,就看见古运河了